马伦鹏在我校读完初中、高中,1999年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学习。在大学里,他博采兼收:国画,山水,花鸟,西方交响乐,文学,工商管理,都有涉猎。2003年读本校文化产业硕士,其间去内蒙古支教一年。2006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读比较文学博士。曾在威廉玛丽大学做了一年的助理教授;现在供职于弗吉尼亚军事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四十年代的老电影。今年要带暑期班,带5个学生到同济大学来交流学习。
重回生活过六年的母校,马博士显得格外兴奋:当年的低矮平房教室,如今已不见了踪影;曾经的小小银杏,如今已然成了“附中神树”……当他在学校副校长李岚的陪同下,再次走进当年的“托阳楼”时,他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一下子扑到了当年的恩师吉斌、逢丽华、张兆祥的“怀里”——原来,听说马博士要回母校,热心的李岚校长,早就把已经退休多年的吉老师、逢老师等,又请回了学校。阔别十五年,师生都很兴奋,曾经的回忆,如今的生活,彼此有太多的话题,有太多的牵挂!马伦鹏真诚地为每一位老师献上了鲜花,并鞠躬表示感谢!
下午5:00,马博士来到萃文馆一楼报告厅,与高二同学分享他当年在学校学习的经历和在外学习奋斗的感受。
马博士告诉现场的同学们,人生非常奇幻,只要你正确看待自己的人生,路是很宽的,评价成功的标准是很宽的,评价标准很多元的。
马博士告诉大家他所看到的美国。美国学习和生活都很辛苦。美国的小镇真的很小,常驻人口一万多人。小镇买不到中国菜,想要吃青菜和竹笋都没有。纽约的唐人街如国内一样,但是生活成本很高。
马博士觉得在附中的日子,精神是富足的。他认为人是要有点追求的。文科的学生路已经选定,必须勇敢往前冲。马博士回顾了当年的高考,语文的作文,数学的大题,往事如昨。他觉得高考即使崩溃也要写完,即使有状况出现也不要紧张。他认为填志愿时要多和老师交流,他希望同学们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
后来,马博士走向主席台,与现场同学进行了热切而真诚的互动。
关于好的学习方法,他认为要专心,要会总结。关于在国内还是国外求学,他觉得要出国去看一看,看一看不同的世界。
关于大学的图书馆,他印象中很多。美国好的大学每一个系都有自己的图书馆,学生可以整天都在图书馆。每当有期末考试的时候,大学图书馆都是灯火通明,夜里两三点是寻常事。关于大学的选择,他认为应结合大学、专业和地域综合考虑。
关于对成功的看法,马博士谦虚地认为自己还不能定义成功,大觉得开心就好。他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既可以选择一个轰轰烈烈的生活,也可以选择一个平平稳稳的生活。
对于高中生早恋,马博士坦陈自己高中没有谈恋爱。他认为高中生活还有很多不确定性,电影中的恋爱和生活很不一样。 百分之九十都是厌倦的。
关于看美剧学英语,他认为自己没有时间看美剧,但希望同学们看有英文字幕的美剧或电影。他认为看美剧只能增加口语和听力水平,不能迅速提高作文水平。
对于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的生活,他的印象是留学生比较抱团,但学习是很辛苦而单调的,要有所准备。
交流现场非常热烈,马博士语言幽默,情感真挚,视野开阔,心态明朗,以跨文明的对话,打开了学生的视野,激起了学生的强烈共鸣。现场掌声不断,笑声阵阵。交流时间一再延长。
最后,马博士留下了自己的个人邮箱,希望与有疑问的同学作更一步地交流。他告诉张老师,多与学弟学妹交流,也是自己反哺母校的一种方式。不管自己身在何方,心始终牵挂“大附中”,希望母校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