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支持性的家庭氛围
已进入复习迎考的最后阶段,一些考生家长开始忧心忡忡,孩子平时成绩一向不错,但近来对自己越来越不自信,一想到高考就害怕……
上述的现象并不少见。孩子若紧张,家长应冷静。几个平时学习成绩差不多的同学,一到考场就拉开了距离,有的好像特别会考试,总能超常发挥;而有的一到考试就总不如平时。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不外乎两个原因:
一是考生的应试能力与策略,如对考题的反应速度、思维的灵活度、答卷的步骤、时间的把握等。二是考生的考试心态,如稳定的情绪、适度的紧张,以及自信、进取、责任心与表现欲等。而临考前最后阶段的复习,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已十分有限。实际上,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它是一种心理的较量,谁能保持良好的应考心态,谁就更接近成功。
考前紧张生活的调节
据调查,68%的考生每天仅睡6小时;而能睡8小时和10小时的只有28%和3%。有76%的考生倍感疲乏。
曾在高三家长会上见到一位母亲,她开完家长会就变得焦虑不安了,原因是她发现自己的孩子每晚都比别的同学早上床半小时,说他肯定要输给那些开夜车的同学了。不少家长总认为孩子还不够尽力,不够抓紧,而孩子感到已达到极限。
父母对考生说的话
“离考试越来越近了,心情怎么样呀?”——让他倾诉心事,减轻压力;
“最近你好像有点心神不定,遇到什么难题了?说出来,看我们大家能不能帮你做点什么。” ——对恐惧考试的子女说;
“你有了这个踏踏实实的学习过程,就不要太担心考试的结果。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爸妈看得出来,你尽力了。” ——对过度焦虑的子女说;
“爸妈知道你想考个好成绩。可你知道,愿望不等于结果,关键在于行动。一分汗水,一分收获。要是你能振作起来,再加把油,准行!”——对疲怠松懈的子女说;
“我们何不找一找你的成功条件:第一,你爱刨根问底,不肯放过一丁点儿的小疑问;第二,你……” ——对缺乏自信的子女说;
“泄气了?这可不像你啊,谁不知道你是个不甘落后的孩子?那个自信、勤奋、乐呵呵的你哪儿去了?快快找回来!” ——对心灰意懒的子女说;
“一整天没见你说话,是身体不舒服,还是有什么愁事?爸爸妈妈愿意听你说说,再和你一起去面对。”——对忧郁的子女说。
子女对父母说的话
——“爸爸妈妈别担心,你们的孩子会卖力的。放松点,千万别把你们的紧张、焦虑‘传染’给我呀。”
——“不是我偷懒。我只是有点困、有点累,想稍稍休息一下。”
——“我知道爸爸妈妈对我的期望有多大。爸爸妈妈也一定知道我承受压力是有限的……”
——“爸爸妈妈的嘱咐我记住了。等考完试,我再‘背诵’给你们听,可好?”
营造支持性的家庭气氛
考生父母切忌每天过度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以及对他复习、应考时的注意事项等,不厌其烦地一一关照。要知道此时处于极大压力的孩子未必领你的情,说不定会嫌你口罗嗦嫌你烦。以往在调查中发现,有54%的考生最需要的是父母的信任、理解、鼓励与安慰。希望爸妈抽出时间听他们说说:我好累。
所以,建议家长在关心孩子的衣食起居和学习的同时,能关注孩子的情绪,倾听孩子的心声。告诉他,你理解他目前所承受的压力,知道他有多么不安或焦虑。当然,子女也要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倘若父母唠叨,可与父母沟通。宽松、和谐、有情趣、相互支持的家庭能帮助考生减压,而这要靠全家人共同营造。
成功秘方:高效率学习+高效率休息
我们在为高三学生做考前心理训练时,每每问及“你们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各地考生的回答竟然高度一致:“睡觉。”
有一名以高分考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考生,他认为自己高考得以成功的关键是因为他能调节好临考前的紧张生活,做到“高效率的学习+高效率休息”。下面是这位考生的作息表:
早上6:00起床,7:00到校。先到操场晨跑,一边跑一边听磁带,训练英语的语感。或朗读语文,摘录每天报上的议论文朗读10分钟。坚持一个月便会发现自己在议论文的写作上有长足进展。而这样的热身,又有利于一天的生活与学习积极向上。
11:40下课,午饭后12:00与同学在校园里散步,放松放松。看看画、聊聊天、讲讲新闻、听同学弹钢琴……午餐后就该认认真真休息,不要在午间做习题。大约12:50回到教室,在座位上闭目趴20分钟,接着就可精神饱满地投入下午的课了。
放学回家先冲个热水澡,解除一天的紧张和疲劳。吃晚饭时看一会儿电视新闻。然后确定当天各科的复习计划、安排好时间。不要懒懒散散,而要以毅力克服惰性。倘若真感疲劳,切忌打疲劳战,可适时休息调整一下,晚上9:30-10:00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