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渗透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13日 点击数: [添加收藏]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光明的渴望之情和对生命的积极态度。

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

1、对文章思路的梳理,对全文结构的整体把握。

2 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光明的渴望之情及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马克.吐温曾说过: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伦,一个是海伦.凯勒。我们知道,拿破伦个子不高,但他却是个伟人;海伦.凯勒又聋又哑又瞎,她却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吉利夫学院;创建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一生共写书14部。为此,1964年荣获美国公民的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

补充介绍:(投影)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七岁时,安妮·莎莉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了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50年。在莎莉文的帮助下就读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女子学校,又入哈佛的拉德克利夫学院,190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在大学期间写了第一本书《我生命的故事》,叙述她如何战胜病残,不仅给盲人而且给成千上万的正常人带来了鼓舞。这本书被译成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以后她为许多杂志撰写文章,还写了几部自传性小说,《我所生活的世界》、《从黑暗中出来》、《我的信仰》、《中流——我以后的生活》和《愿我们充满信心》,在这些著作中,她表明黑暗与寂静并不存在,她自己也是个有理智的人。1936年莎莉文逝世,波丽·汤普逊接替,也成了她的亲密朋友。凯勒后来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她到美国各地,到欧洲、亚洲发表演说,为盲人和聋哑人的教育筹集资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的士兵。1964年被授予美国公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 

我们不禁要问:一个残疾人,何以创造如此巨大的价值,又何以如此受人尊敬?

通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学习,大家看能否找到答案。

 

二、整体感知

1、从文题来看,这是作者设想的三天光明生活;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这三天光明带给海伦一种怎样的感受?

明确:塞满那美妙的回忆,这是一种美妙的感觉。

2、眼睛是心灵的门窗。它既是人们摄取外界信息的最主要渠道,也是人们传送信息的重要工具之一。秋波一送,表达千般风情;眼神一瞥,会有万种暗示。可是具有正常视力的你能想象得到一个永远处于黑夜中的盲人对光明是何等的渴望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拥有光明”的三天的美妙时光。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理清作者想象中三天的活动内容,并将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勾画出来。

明确:(多媒体以表格形式出现)

第一天

白天:看望麦西夫人,约朋友来家,树林散步,看落日。

夜晚:回忆这一天。(亲人,友人)

第二天  

白天:参观自然历史博物馆,参观艺术博物馆。

夜晚:看戏(艺术)

第三天

白天:游览纽约城,看日常人的生活和世界。

夜晚:看喜剧。(平常生活)

 

三、具体研读

1.“有了三天光明”的海伦·凯勒,为什么“首先”要“长时间地凝视着我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麦西夫人的脸”?

探究学习:对这个问题,教师可先让学生去发现,或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设想:假如重获光明,最想见到的会是谁,为什么?海伦·凯勒在假想的三天光明中,首先想看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教师,这确实是作者最大和最真诚的心愿。麦西夫人来到海伦·凯勒家的第一天,作者就认为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作者说:“她是来对我启示世间的事理,她是为了爱我才来的。”海伦·凯勒的奇迹可以说是由她和自己的教师共同创造的。 

 

2.如何理解作者在能见到光明的第三天,最后一眼要看的是喜剧,欣赏人类精神世界的喜剧的泛音?海伦·凯勒最突出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探究学习:海伦的奇迹是在逆境中甚至可以说是在绝境中创造的。“绝处逢生”取决于什么因素?从人的本体角度来看,取决于一个人对待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坚强不屈是海伦非凡生命的一个基点,而乐观向上的品质,更是她创造奇迹的源泉和亮点。 作者虽写了“假如”中的三天时间,但却展示了自己最突出的精神品质。联系到第一天她最想看到自己教师的愿望,可以认为,海伦·凯勒的内心世界里充满着真挚友爱和乐观的情怀。 

 

3.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了“有视力的人”对诸多“奇观”的“忽略”,如何理解其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怎样认识海伦·凯勒心中的“奇观”?

探究学习:在节选部分中,有7个地方提到了“有视力的人”,这中间有善意的批评,也有真诚的规劝。提醒有健全的五官和四肢的人,要意识到这种天赋的可贵。要充分利用眼睛和其他感官,感受生活的美好,做幸福的人,充实地活着。这种情感是真挚的,是关爱的。 

海伦·凯勒说,“由黑夜变成白天”是“奇观”,这对正常视力的人来说,如果不会感到“激动人心”,似乎还可以理解。但对于历史和艺术的“奇迹”和巧夺天工的纽约塔,人们的眼睛也“看不见这壮美的奇观”,这确实是我们每个身体正常的人要进行反省的。我们是不是对生活缺少了必要的欣赏,必要的热情和美感。

 

4.“有些场面是令人愉快的,让你内心喜悦,可有些情景却使你感到悲哀和忧郁。对后者我也不会闭上眼睛,因为它们毕竟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对它们闭上眼睛就等于紧锁心灵,禁锢思想。”怎样理解这段话?海伦·凯勒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探究学习:作者在游览整个城市时,要到花园大街去,到贫民区去,到工厂去,到孩子们玩耍的公园去。“对于欢乐和悲哀,我总是睁大眼睛去关心。”一个残疾人,本应该让世人同情、关怀,但她却同情、关怀别人,表达了海伦·凯勒对世人的博爱襟怀。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最美好的心灵和最善良的天性。

海伦·凯勒让人们不要对“悲哀和忧郁”闭上眼睛,就是要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尽管她善良,但她并不回避世间的阴暗和痛苦;她客观、冷静,具有坚韧不拔的性格和直面抗争的勇气,这也是她另外一个突出的精神品质。

 

5.“假如”是一种假想,从海伦·凯勒的实际情况来看是不可能实现的,如何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见、所闻和所感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文章朴素的表达方式对体现真实性有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 尽管她的描述和现实生活不尽一致,比如,对阳光的描写等都有些想像的色彩,但并不影响读者的介入和共鸣。特别是作者丰富的想像(全文都是想像出来的),更让人感受到她丰富的内心世界,那种无法体验的渴望,不可遏止的追求,甚至“假想”的内容有了出入,更会让人产生特殊的感动。 本文不像其他散文那样比较注意技巧方法,比较善于运用修辞来表情达意。作者大多采用白描的手法,直白地写自己的感情、心声,朴素、真挚,使文章更具真实感,更具感染力。 

 

四、文章小结:

我们从海伦的三天光明中,丝毫没有看到恐惧、凄凉、悲哀,看到的是光明的内心世界,坚强的意志,对生活充满的爱。海伦说过: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到阴影。

她的心里始终装着阳光,装着爱,所以,她能发现明眼人看不到的美丽,能感受明眼人感受不到的幸福,能享受明眼人享受不到的快乐。

所以,我要说:只要你的心灵是光明的,那么,哪怕你永远生活在无边的黑暗中,你也能感到满世界灿烂的阳光;如果你的心灵是阴暗的,那么,即使你每天都能看到太阳,你也感受不到阳光的温暖。

    所以,同学们,希望你们每天都拥有一个阳光的心情,来珍爱生命,珍惜亲情、友情,甚至一切生灵,因为,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 打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