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技术建构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基础上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
在运用网络技术建构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以这一网络平台为基础,探索打通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之间的渠道,实现心育与德育的统一。
一、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布之后,全国各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这些研究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普遍重视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来进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二是重视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乡土建设相结合。在前一方面,各地建立了许多省级、市级、区级、校级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站,充分开发网络资源,调动多种现代化教育手段,在趣味性、形象性、广泛性等方面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在后一方面,各地均以本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依托,并结合乡土文化建设,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引向纵深,落到实处。不过,这些成果,基本上仍然是传统的自上而下式的教育,只是运用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拓展到了乡土建设的领域而已。
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传统的思想道德建设模式在生活的变化日新月异的今天,之所以与未成年人的接受实际出现不够和谐的情况,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现实社会生活中,未成年人一直处于被管束、被教化的社会地位,在思想精神的层面上属于弱势群体,因此对于主流话语模式容易产生本能的抗拒心理,随着未成年人自身心智的逐步成熟,这一特点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认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不足是强制教化的力度不够造成的,因而要进一步造成宣传的强势,那么效果很可能会不尽如人意。而在网络社会中,未成年人能够以自主的方式,开拓自己的生存领域,创立自己的生存规范和道德标准,也能以完全平等的方式与成人世界展开对话,因而他们很容易就“群体性”地认同了这种网络生存方式。我们将在这一课题中研究的是,如何因势利导,让未成年人在教育者的间接援助下,利用我们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这一资源,利用网络技术,自主“构建”属于自己的道德体系,学会在虚拟的独立世界中完成对自己思想道德素养的“搜索”、“更新”和“在线升级”,最终将在网络社会中建构的道德规范带入到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去,融纳并整合于社会主流道德的建构之中。这一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向,不是自上而下式的灌输,而是自内而外式的自我建构。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研究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这样规定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1)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与国情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3)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4)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培育未成年人的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自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引导未成年人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造,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我们这一课题,就是以完成上述任务为目标,通过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以网络技术建构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探索未成年人由心理健康的自我完善通向思想道德的自我完善的途径。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意志目标、个性目标,结合学生在网络“心理健康超市”完成的“个性心理塑造”方案,通过“学吧”的德、智、体、美育全面渗透型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理想信念、行为习惯、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自我塑造,达到课内外、校内外、网络内外多方面的教育整合,实现德育和心育一体化。
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1)抛弃唯美主义的不切实际的追求,突出重点、有的放矢。我们不应理想主义地认为要把学生塑造为完美的、圣人型的“接班人”,而是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能够面对不同情况建构自身思想道德的合格的公民。我们要在自由的网络世界中,和青少年非正面的平等接触,把准他们的思想脉搏,再有的放矢地把我们的“生硬”的规劝化成“生动”的引导,最终达到将其引入正途的目的。
(2)抛弃“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德育老套路,改变自上而下式的灌输,让未成年人在自我塑造人格的过程中自我建构思想道德。我们在国家级的“运用网络技术建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课题上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新的课题中我们将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在开放的自我展示、自我塑造、自我学习的网络系统中,将思想道德规范由外界的强制要求演变为内心的自觉追求,让未成年人在解决了知与不知问题之后以言行一致的态度面对行与不行的问题,通过虚拟世界打开心灵之门,最终帮助他们建立起现实社会中的真实的道德网络,走向成年。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我们将依托数字化校园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构建开放的、发散的思想道德建设体系`。网络时代的未成年人社会化将更多地充满“同喻”色彩,他们更多地是在同辈之间相互学习,老师、家长的社会权威地位逐渐削弱,青少年工作者的教育主导作用必将受到威胁和挑战,他们的主导地位将变为辅导地位。在网络时代,正确思想理论的“灌输式”教育仍然不可或缺,但思想教育的成效将更多地依赖于“交互式”的信息传输方式,教育者与受教者之间的关系将变得平等、互动。我们的课题正是在平等、互动的原则下展开,探索一条自内而外的由自我心理健康的维护走向自我思想道德的追求的道路。
首先我们将进行理论研究与探索,研究未成年人的心理机制与思想道德之间的关系,探讨通过分析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意志目标、个性目标等心理健康要素来引导其进行民族精神、理想信念、行为习惯、基本素质等思想道德方面的自我塑造的路径。
其次我们将开展实践,发动学生通过网络社区的活动提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兴趣点和难点、焦点,摸清学生在人格塑造和品质提高上的具体情况和遇到的困难,将这些情况加以汇总、分类,然后制订具体的思想道德建设目标,将从学生中反馈过来的问题再在教师的引导下发还给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去解决。
最终的建构过程,是在平等、互动的原则下,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以网上道德法庭、网络论坛、心理学吧等活动形式,在网络社区的“交互式”的信息传递方式下完成未成年人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一个个具体目标的实现,形成网上自我“思想道德档案”,迎接网络与生活同步的十八岁成人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