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课程观视野下的学校活动课程建设——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联盟学校(生命与健康类)研讨活动在我校举行
大课程观视野下的学?;疃纬探ㄉ琛∑胀ǜ咧锌纬袒亓搜#ㄉ虢】道啵┭刑只疃谖倚>傩?/span>
12月9日,冬日暖阳中的我校生机盎然:全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联盟学校(生命与健康类)研讨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在这里举行。
本次活动由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与我校联合举办。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沈世红教授、扬州市教育局基教处赵云处长、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李建勇副院长、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学科联盟(生命与健康类)朱亮联络员、以及全省60多个联盟成员校100多位专家与教师代表一起参加了这次研讨活动?;疃芍炝亮缭敝鞒?。
我校副校长王建军首先致欢迎辞。王校长代表学校对所有参会的领导与教师表示热烈的欢迎与诚挚的感谢。他介绍说,我校作为拥有三个省级课程基地的学校,一直在思考与探索“如何以课程基地建设引领学校发展”的大课题,致力将目光从课时转向课程,从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去建构课程体系,将新技术、新观念融入课程建设,并努力使课程基地建设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深远的意义。我校作为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联盟学校(生命与健康类)的盟主校,本次已是第三次承办这样的大型研讨活动,希望借助这个平台,展示、分享学校教育教学特别是课程基地建设方面的探索与成效,更希望借助这个平台,与专家、领导、同仁们切磋、交流。
????赵云处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赵处长指出,我校拥有体育、数学、科学三个省级课程基地,同时也是省首批前瞻性项目建设校、省首批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精品项目校,这充分说明了我校高度重视科研兴校,实施素质教育,在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不断前进。他还指出,我校2019年拔尖人才培养效果显著,学校教学质量大幅攀升,这是学校素质教育的新成果,值得好好学习与研究。赵处长表示,扬州市教育局将一如既往的支持我校办出“新特色”,办出“高品质”,创建高品质示范高中;也将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的工作,支持我校作为生命与健康联盟的盟主学校办好联盟活动。
沈世红教授代表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发言,他首先肯定了本次活动丰富多样的安排,强调了九大学科联盟中“生命与健康”联盟对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思想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就本次活动的主题“大课程观视野下的学校活动课程建设”,沈教授谈了自己的见解与看法。他希望我校继续在理论探讨、价值建构等多方面开展活动课程专题研讨;也希望各成员校认真观摩我校的活动课程建设,各成员校之间相互献计献策,互相学习借鉴,让活动课程成为本联盟的特色与品牌。
为提高课程建设的学科专业化水平,本次研讨活动的主题报告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李如密教授开设,题为《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及课程建设的若干问题》。李教授从分析国内外课程发展的特点与趋势出发,讲述了课程建设中的“概念家族”、建设核心、研究深度、学科融合、特色课程、课程意义、创造性等若干问题,强调现代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通过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强调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是我国课程改革所面临的紧迫任务和重大课题。李教授指出:课程的建设核心是“学生需要”,要准确评估后将评估结果有效运用到学??纬探ㄉ璧墓丶方冢换挂厥涌纬痰纳畈阊芯?,发现冰山下课程建设的本质内容,要注重网络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可将环境教育与生物或科学课程进行融合,作为一个主题单元来组织教学,适度整合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最终指向是培养适合未来社会的人才。
?生命与健康联盟校的共性课程是体育课程,有四位体育老师展示了他们特色各异、精彩纷呈的体育课。俞潇老师的理论课“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让老师们耳目一新,邓琳老师的健美操课是运动美的享受,刘伟老师的足球课活力满满,周红华老师的篮球课生龙活虎。几位老师都显示了扎实的教学功底和过硬的专业素养。扬州大学潘邵伟教授非常赞赏这次活动,认为我校的大活动课程和体育课程,是接地气的生命课程教学,体现了现代真实状态下的中国体育课的现状,又能超越现实,走在体育教学的前沿。
高中心理学的教学示范课让与会教师们充满期待。来自南京宁海中学的杨勇老师通过丰富的体验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自己的活动表现、与他人的比较、别人的反馈等来全面地认识自己。姚应平老师则从“猜学生画的自画像”出发,让学生“认识自我”。两位老师的课不仅打动和教育了学生,也深深感染了听课教师。
?????“生命与健康类”课程是包括体育、心理、生物等多学科在内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教育课程,以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和增进身心健康为课程建设目标,具有独特的健身育人功能和学科素养教学价值。我校作为“江苏省普通高中生命与健康类课程基地学科联盟”的“盟主”学校,将与联盟学校一起,继续完善课程设置,努力创设适合师生生命成长的教育生态,为“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育人模式转型”作出新成绩,为探索课程基地促进学校文化创新的江苏实践作出新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