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工作简报七
纪检工作简报
第7期
中共扬大附中纪委 2013 年
纪检要闻(2013年1月-3月)
1、2013年1月,习近平作出批示要求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
习近平是在新华社一份《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作出批示的。批示指出,从文章反映的情况看,餐饮环节上的浪费现象触目惊心。广大干部群众对餐饮浪费等各种浪费行为特别是公款浪费行为反映强烈。联想到我国还有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各种浪费现象的严重存在令人十分痛心。浪费之风务必狠刹!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各级党政军机关、事业单位,各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率先垂范,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制度,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现象。要采取针对性、操作性、指导性强的举措,加强监督检查,鼓励节约,整治浪费。
2、江苏:和老百姓“一块过”“一块干”
罗志军说,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都要以身作则,自我约束、自我规范,大节不可失、小节不可纵。要敢于动真碰硬,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对违反规定的行为“零容忍”,决不搞“下不为例”。他指出,要把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作为机关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上,与时代发展潮流、现代政治理念、人民群众期盼合上拍,努力营造风清气正、政通人和的良好氛围。
3、扬州召开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
张跃进书记就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强调一是要围绕“三个扬州”和世界名城建设,科学谋划部署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围绕迎接扬州建城2500周年,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要主动融入重大工程建设各个环节,突出项目规划、立项、审批,大额资金调拨使用,大宗物资采购,项目招投标等职务犯罪风险预测预警。二是按照惩防体系总体部署,深入推进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进一步推动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推动将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列入党校、行政学院课程之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和管理的日常工作之中。三是全面构筑预防职务犯罪人民防线,以预防工作实效取信于民。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职务犯罪问题,积极引导人民群众有序参与预防职务犯罪,发挥好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四是发挥考核的正确导向作用,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组织领导。认真落实预防纳入地方考核,充分发挥各部门的积极性,落实责任主体,确保工作责任到位、措施落实到位。切实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不断提升惩防体系制度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市教育局召开全市普通高中新年座谈会
元月4日下午,市教育局在高邮中学召开全市普通高中新年座谈会。市政府副市长董玉海、市教育局局长夏正祥出席会议并讲话。
董玉海副市长就如何进一步推动高中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遵循规律,寻找正能量;二是唤醒觉悟,寻求新突破;三是合力推进,激发内驱力。董市长还对高邮中学学生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自立,要懂事,有责任感;二是自信,将来要取得人生的辉煌,就要从今天开始做起;三是自励,能够抵制诱惑,自我安排、自我学习、自我评价。
夏正祥局长提出五点要求:一是要抓好校园文化建设,让师生生活在催人奋发的环境中;二是要抓好学生德育工作,让德智完美结合;三是要抓好学生养成教育,让好习惯成就一生;四是要抓好教学管理,让课堂更高效,让学习更有效;五是要抓好团队建设,让校长更有感召力,让行政人员、教师更有执行力。
5、我校连续七年荣获扬州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刚刚过去的一年,在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以及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校顺利达成了全年的各项工作目标,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江苏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节水型学校” “扬州市‘校本培训’先进校”“扬州市‘十二五’教育科研示范校”“扬州市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学校”“扬州市‘三八’红旗集体”“扬州市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扬州市‘三个文明’建设共驻共建模范单位”“扬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扬州市教育系统‘服务育人’党员(集体)示范岗”“扬州‘2012年教育新闻人物’组织奖”等荣誉称号纷至沓来,名至实归。12月底,市教育局年度考评小组专家莅临我校,现场听介绍、看材料、查资料,并详细核实相关数据,认真查实相关资料,对我校各项工作当场给予高度评价。其后,教育局有关领导及专家又对照市局有关综合考评办法及考评细则,结合平时掌握的工作情况,最终汇总出综合考评成绩,我校再次获得市直学校总分第一的好成绩。(这已是我校连续四年跃居市直中学首位,连续七年高居市直学校高中第一名。)
6、扬大附中召开基建工作例会。
廉政文化:
《官风与民风》
加强作风建设,扭转社会风气,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都坚决拥护,真心赞成,但也有一些党员干部认为,“四风”问题由来已久,积重难返,要想真正解决,关键是自上而下,上面解决了,下面才好办。这话不无道理,但片面强调了上层,忽视了党员干部自身和群众作用,难免会影响作风建设的进程和效果。前不久,王岐山同志在天津调研时提出,党风政风与社风民风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引起网友共鸣。许多人认为,这是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新认识,将党风廉政建设推到了一个新的层面,有利于从“官风”与“民风”两个方面整体考虑解决风气问题。笔者认为,这更符合历史和客观实际,更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四风”问题,更有利于社会风气真正全面好转。
官风引领民风。自从孔子提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后,人们普遍认为“官德如风,民德如草”,官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民风。官风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正当的,下面会积极响应;不正当的,下面也会迎合盲从。而且越是不正当的,越容易成为时尚和潮流。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到“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从“浮夸风”到 “政绩工程”,无不证明:“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官风正则民风淳,官风贪劣则民风刁恶,明哲先贤对此都有清醒的认识,“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己身”,“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从正反两方面告诫我们改变作风要从自身做起,我们党更是鲜明提出要以优良党风政风带社风民风,可谓对古人智慧的继承和发扬。
民风影响官风。“风成于上,俗仕于下。” 官风与民风二者在历史中伴生并存、各具特点,官风引领民风立竿见影,民风影响官风潜滋暗长。官风对民风的改变在时尚过后必将分流,积极向上的固化为优良传统,消极颓废的演化为陈规陋习,最终都成为社风民风,在长期内反作用于官风。官风与民风的互相影响,是良性发展还是恶性循环,结果不言而喻,答案也不言自明。古代的统治者在暴乱之后都采取开明政策,与民休息,而且帝王君主率先垂范,令官场风气为之一新,出现了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康乾盛世等大治局面。“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社会的发展繁荣逐渐促成奢靡之风,奢靡促使贪竞,进而是整个官场“贪以赂始,政以贿成”,最终引发新的革命风暴,陷入历史“周期律”。新中国尚未建立,毛泽东就开始问计黄炎培,共同探讨如何解决这一重大命题,最后毛泽东同志表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可见,作风建设关系国家兴亡,同样匹夫有责。
毋庸讳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上奢侈化庸俗化风气有所抬头,官员“四风”问题也相当程度地存在。而要扭转这些不良倾向,必须直面问题,下大力气,下真功夫,敢于“猛药起沉疴”,乃至“刮骨疗毒”。解决当前官场上的不良习气和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归根到底是要从整治党风入手,但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也要积极参与其中,不能做旁观者,不能做局外人。
《孔子说廉之一:政者,正也》
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意谓做官,就是首先端正自己,你自己端正了,谁还敢不端正?
是鲁国执政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的话。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孔子结束了周游列国的生活,回到鲁国。鲁国大权在握的季康子遵照其父季桓子“相鲁,必召孔子”(《史记·孔子世家》)的遗嘱,花钱把孔子请回国内,不时找他问政,这是其中一次。
回到鲁国后,年轻的哀公也问孔子:“请问怎样才能把政事治理好?”孔子也从正己的角度作了回答:“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正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礼记·哀公问》)他认为国家的管理者行得端、做得正,人民就有了方向,也跟着正道直行。如果管理者心术不正、行事不正,百姓怎么能遵守秩序和法律,怎么能正道直行?
身正不怕影子斜。身正,心里没鬼,说话办事方显浩然之气,自然有人愿意服从。不正,心里总是有鬼,说话办事老让人觉得贼头贼脑,岂能让人心服口服?
孟子说:“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孟子·滕文公下》)人格扭曲、行为乖张的人不可能引导别人做到行为正派。他提出“正己而物正”(《孟子·尽心上》)的要求,意谓自己正了,所行的事也就正了。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在报纸上见到过一些党政机关领导班子集体违纪违法的典型案例,如果一个班子中抓起来好几个,这显然和主要领导不正有重要关系。
儒家强调正己修身的立论基础,是以个人为开端。在个人、家庭、国家一连串的关系中,个人“正心、修身”是起始,从这个点划出一条射线,向外延伸,接着是“齐家”,接着是“治国”,最后是“平天下”;“正心、修身”也是中心,中心确定了,从己身这个主体到家国天下,画出的是一个个同心圆,圆半径的大小则取决于天命。也就是孟子说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003年,时任德国总统约翰内斯·劳访问南京,在其精彩的演讲中,他引用孔子“政者正也”、“居之无倦,行之以忠”等精辟名言,使得听讲者惊诧不已。他说,这两句话“德国人或许可以将其理解为是对执政者依法治国的一种告诫”。他还说:“我们赞叹中国,赞叹其古老的文化和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中国的先哲孔子在德国也广为人知。时至今日,他的至理名言依然能给人以启迪。”(
孔子“政者,正也”的话,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走进我们今天的生活,如果我们能把它引为自己的座右铭,终身行之,必定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