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课题

网络环境下互动式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07年09月12日 点击数: [添加收藏]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不同于过去的重要一点是:过去是“教就是教教材”。今天,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更具体地说,就是教学要落实三维的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传统课程观看知识与技能是静态的,相对来讲是要求学生对已学的学科知识进行归纳,并系统化。但新课改所说的知识和技能还包括了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和采取的学习方式。

教学的个性化并不意味着不同的学生学习的知识不一样,区别在于由于学生各自不同的经验背景使得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是不同的。课改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来讲他的学习的过程有他各自不同的特点。    

    教师们要做的是尽量基于学生的经验,设置最近发展区,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去建构知识,而不是简单接受地学习。因此,要适应学生认知过程的自身特点,教师就需要有除教材以外的更加丰富的资源。努力用一本教材去构建上亿学生的不同的认知,让每个学生都学得有自身的特点。

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目标是符合社会主流的清晰的核心目标,是大家共同努力的部分,我们的教育应该考虑的是如何使不同的学生能够达到一个共同的核心目标,同时,学校还应考虑如何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设定适合自已发展的不同的目标,使得学生能够对准自已的目标发展,让学生的发展具有各种可能性。

因此,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方式,提供给他们各种不同的教育资源、提供各种机会。综上所述,新课程与老课程的主要区别在于,新课程不仅要学生全面发展,还要有个性化地发展,也就是说在过去的全面发展前提下加上了个性化。

实践证明,“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十一条)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认为在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借助网络平台构建互动教育模式,可以实现既让学生全面发展又让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标,我们所说的互动教育模式中包括师生互动、人境互动、情知互动、生生互动、上下级互动、各部门互动、各育各科互动、校内外互动等互动关系,而互动教育模式的构建依赖于互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正是基于这一背景,我们提出了如下课题:“网络环境下互动式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从资源的载体形式上来看,有文字、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从资源的运行平台上来看,有跨平台和专用平台资源等;从资源类别上来看,有素材、试题、课程、讯息、教案、索引目录等;从资源结构优劣上来看,有非结构化原始资源、半结构化资源和结构化资源等。我国大量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多停留在低水平的自治共享上,众多资源成为离散、孤立的“信息孤岛’,不能进行有效的互动,对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及时性,处理师生互动、人境互动、情知互动、生生互动、上下级互动、各部门互动、各育各科互动、校内外互动等互动关系缺乏支撑。

三、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理论指出:“教育活动是沟通理想‘此岸’和学生发展‘彼岸’的具有转换功能之‘桥’,是师生学校生活的核心构成。”“新的教育活动强调其双边共时性、灵活结构性、动态生成性及综合渗透性”。
  网络环境下互动教育资源的建设对解决素质教育僵化、僵硬的成分,把素质教育转化为鲜活的、可交流的教育内容,实现“互动”,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实现教育的个性化目标,形成相互关心、相互学习的良好风尚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课题的研究价值在于,构建互动的教育模式,探求解决教育的单一化和僵硬化弊端的办法和措施,它还可以为素质教育提供实现的途径,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同生长的舞台。最重要的它可以把教师与学生凝聚起来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搭建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灵之桥,形成科学管理优化育人的环境。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是:构建以学校校园网为平台,以教师主页为介面、师生互动为核心的互动教育资源库,这个资源不是“信息孤岛”,而是生态式的、对话式的信息系统,通过它我们可以构建师生课内外互动、人境互动、情知互动、生生互动、上下级互动、各部门互动、各学科互动、校内外互动等互动关系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构建互动的教育模式,解决教育资源的单一化和僵硬化,为个性化教育提供实现途径,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互动的舞台,搭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之桥,将教师与学生凝聚成密不可分的整体。  

五、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限2500字内)

1.构建师生课内互动资源

我们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构建成师生课内互动资源:(1)选择教育素材料,丰富教材资源。在课堂这个充满活力的情境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资源的优化。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教材和教师已不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源,教师应该尽可能让学生认识除课本知识之外的相关知识。网络环境的一大特性就是资源的丰富性。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根据教学的需要,围绕教材,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有意识、有目的地整合网络相关资源,选用具有自身教学特色的教学媒体,创设师生互动的学生资源,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全方位的学习资源。(2)利用网络,丰富互动环境资源。学习中的很多内容,都离他们的生活比较遥远。像《埃及的金字塔》《海洋——二十一世纪的希望》《五彩池》《孔子游春》等许多课文中的事物、人物对他们来说都非常陌生,学习的时候就有了难度。而教师则可以根据教材,选用合适的多媒体、网络资源,使学习资源具有互动性,为学生创设课文描绘的情境,拓展学习时空,拉近文中事物人物与学生的关系。(3)营造氛围,丰富师生互动资源。在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生成资源的积累,对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能够随机应变,善于发现学生发言中的积极因素,并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和积累;抓住学生发言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地给予指导和修正;发现学生的讨论偏离了学习主题或在某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上纠缠不清,应该加以正确引导,我们应构建能引导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引导性资源,充分显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2.构建师生课外互动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的课内课外之分,变成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只要有计算机,学生时时处处可进行相关的学习。真正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主观的学互相结合,体现由教向学的转变,使教学资源转化为学习资源。

3.构建生生互动资源

我们可以通过构建班级网站、教师主页、学生主页等方式,积累学生的生活资源、个体经验、个体差异资源,促进班与班、生与生的交流形成生生互动机制和个性化学习资源,形成合作化、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不同学生的课程资源。不同层次学生对同一类问题的不同层次的认知过程、解决过程体验过程都是生生的学习资源。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比较、分析、鉴别、理解、深化的过程和个案也是生生互动资源的部分。

4.构建学科互动资源

通过构建互动资源,将不同学科整合在某门学科教学的课堂上,构成互动的教学资源。如:语文课中,运用唱、演、画、编等方式,不拘一格地展开教学,就能让学生在充满个性的学习过程中活学、乐学,培养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如教学《长征》,在高唱《长征》歌曲中感悟红军的豪情壮志。《草船借箭》第二自然段合作创作潜台词进行表演,体会周瑜的笑里藏刀和诸葛亮的大智若愚,身临其境地感受斗智场面。

5.构建校际互动资源。

借助校园网构建各兄弟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共享机制,促进校际之间教育教学活动资源的互动,形成跨学校、跨地区的互动学习资源。

6.构建心理互动资源。

我们将致力于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构建以应用个案为素材的个案库,进一步优化和扩充心理健康教育超市的自助式的互动资源,构建“三级访谈”的互动资源。

7.构建基于交互白板的互动资源。

通过校园网,构建基于交互白板的不同学科教学资源、课堂交互活动资源、学生阅读写作资源、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活动资源、课堂评价活动资源、协作学习资源等。
[ 打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