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网站> 研究学习

研究学习

在研究中摸索 在研究中推进

――扬州大学附属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情况汇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昌明 发布时间:2007年11月24日 点击数: [添加收藏]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校广泛开展了科文活动,一直延续到90年代后期。科文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专题学习研究活动,尽管这些专题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确定的,但科文活动为我校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2000年,根据国家课程计划,我校从高一年级开始,全面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经过认真组织和指导,学生的研究活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共产生了100多个研究课题,其中不少课题已经具有了较高的研究价值。2001年,扬州市研究性学习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我校师生向全市教师介绍了自己的研究体会,部分课题组还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会代表对我校研究性学习成果给予很高了评价,认为我校已经走在了全市的前面。2002年,在已经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我们编写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读本》,全书23万字,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并获得扬州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目前这本书已经被广泛介绍和引用。2003年开始,我校将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发布在学校网站上,我校陆年春老师代表学校参加了语文学科研究性学习研讨会并作了精彩交流。2004年,我校与扬州大学、里下河农科所、双博馆、七二三研究所等共同建立学生研究性学习基地,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进一步开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2005年,我校特级教师何继刚、市中青年教学骨干赵红兵、市青年优秀科技人才窦立祥等参加了我省研究性学习教材的编写工作。

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生的学习观念得到全面更新,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得到了大幅度增强。我校研究性学习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学生的研究课题累计已经有几百个,研究成果全部制成网页展示;学生的不少研究成果在全国、省、市青少年创造发明比赛中获奖,其中郑欣媛的自动发令枪、范永琨同学的新型安全自动门、王雨轩同学的“一种新型的中文垃圾邮件过滤研究”获江苏省一等奖、王雨轩同学的基于LVQ2神经网络及决策树归纳的中文垃圾邮件过滤研究还荣获第20届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一等奖。

回顾我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我们有以下一些体会。

    一、要摆正学科知识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狭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因此,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和学科知识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二者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第一,学科知识学习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在中学阶段,学生将系统地学习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学科教学中所学习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和材料。我们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大多是选取一些和学科密切相关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只有在学科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必须的理论依据。因此,研究性学习不是作为学科知识学习的对立面出现的,也不是为了取代和削弱现有的学科知识学习。恰恰相反,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有赖于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科教学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第二,研究性学习弥补了学科知识学习的局限和不足,打通了各学科之间的壁垒。学科知识学习固然在中学阶段十分重要,但是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规范性、固定性,也决定了其内容的不可选择性、知识的单一性、信息的封闭性。在以“知识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只能趋向于更好地掌握书本知识。这样就大大地制约学生的发展空间。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就是为了弥补学科教学在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发展需求方面的局限与不足。同时,随着研究活动的开展,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综合地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进行跨学科的探究。

第三,研究性学习能促进学生学科素质的发展。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明显增强,他们总是自觉地拓宽和拓深与研究课题相关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研究性学习方式培养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迁移到学科知识学习中,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逐步形成了一种探究未知领域的积极态度和科学精神,毫无疑问,这对于学生的学科学习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可分为与学科课程结合的研究性学习和综合性研究性学习两类。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以渗透到各个学科课程之中,各学科课程内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展开。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不仅是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也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因此,研究性学习最终应当在学科课程教学活动中得以体现。为适应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高中各科教学都增添了研究性学习内容。

综合性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较完整的纵横结合的科学知识体系,并引导学科教学注重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在不同的层面上体现出来的:学习领域是按照知识技能的相关性将学生原有的过于分化的学习内容统整为几个学习领域;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实践活动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它由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几部分组成,学生在实践中综合掌握并运用学科知识与技能。

 

二、要切实抓住选题指导和过程监控这两个关键环节

由于学生在兴趣爱好、知识积累、环境熏陶、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上也必然会出现与这种差异相应的多样性。对具体的学生来说,选题的恰当与否,对他们能否获得研究活动的体验、能否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会有很大影响,甚至会对他们一生的学习产生影响。

    我们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选题时充分注意了这样一些原则:科学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因地制宜的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和未来性原则。在具体的选题过程中,我们分成八类来进行指导:社会调查类(如调查学校附近的十字路口交通堵塞状况,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理论探讨类(如“世界对克隆人道德伦理学问题的研究”、“地球的黄赤交角问题”、“脑科学的发展与传统观念的变化”等)、文献(或作品)研究类(如“老舍的《四世同堂》和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比较研究”、“几种《共产党宣言》翻译版本的比较”等)、考据考证类(如“太平天国与扬州”、“扬州二十四桥”等)、科学实验类(如“花卉品种的改良”等)、科技制作类(如“安全自动门的设计”、“光控开关”等)、方案设计类(如“扬州旅游线路设计”等)、其他类(如“月球上的房屋建筑”等)。

    一般地说,学生选题易出现的问题有下列几种。一是课题过大,难以研究;二是课题过于冷僻,超出我们同学目前的知识积累和各方面条件;三是选题脱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自身的条件;四是学生的选题过于相似等。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的选题进行调整和整合的指导。

我们进行调整和整合的方法主要有下列几种:一是缩小范围,即对一些选题范围过大的课题,通过讨论和实践,引导学生缩小选题的范围,选择一个较小的契入口;二是更改研究方向,有些课题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缺乏可行性,对这类课题,首先充分肯定同学的精神,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研究的条件和困难,让同学自己感觉到难以实施,再适时引导他们更改研究方向;三是合并同类课题,对一些研究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课题,引导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合并或组成大课题组;四是实施过程中调整,有些学生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结果遇到相当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引导学生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进行调整,可以更改或调整研究方向,可以是缩小范围,也可以参加其他组的研究等;五是组织研究协进组合,有时几个组研究的内容有一定的相通之处,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引导学生组成协进组合,在研究过程中互通有无,实行资源共享,方法互学,阶段性成果互补。

如果选题指导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过程监控则是又一个重要环节。过程监控主要抓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开题阶段的实施,包括开题报告和研究方案的准备、开题答辩、小组分工、研究过程设计等;二是研究方案的落实情况,包括是否获取或利用了有价值的信息、研究方法是否恰当、合作交流情况、主动研究情况、中期交流答辩和中期成果;三是结题阶段,包括结题报告的准备、成果的展示形式、研究总结和反思等。在进行监控时要充分保护学生的研究积极性,防止积极性的衰减;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防止不当的干扰;要防止半途而废的情况,及时鼓励学生将研究进行下去,当然对确实无法继续的要即使调整;要防止其他人越俎代庖,尤其要防止家长代替学生的研究。

 

三、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资源

    信息技术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支撑。一是因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师生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强烈,这就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尽快搜索与课题相关的信息。二是因为研究性学习的辅导不仅仅是单个导师辅导一个课题组,有效的辅导需要更多的导师之间进行研讨、交流以形成具有强大合力的导师群,这种导师群不局限于一个学校、一个地区,而是指一切对研究性学习课题感兴趣的人士,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一种能够让导师之间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研讨交流的工具。三是因为研究性学习需要更多的交流和研讨,需要小组成员的协商与合作,只有这样研究性学习才能得以深入发展,因此,研究性学习需要一种有效的协作会话工具,以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和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四是因为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是过程性,其评价的重点也是过程,如何运用一种有效的工具,自动记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痕迹”就具有现实的意义。

信息技术对研究性学习的支持主要是指围绕“师-生―题”构建研究性学习社区的网络平台和网络平台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网络平台的效用主要包括集约的信息资源和智慧资源,即将分散的、形式多样的信息资源根据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需要进行适度的重组可以形成集约化的信息资源;动态开放的学习社区,即利用网络的时空超越性打破了学习空间的封闭性,将学校、家庭和社会联在了一起,一切关心研究性学习课题的人士均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论坛、网络会议等丰富的网络技术手段进行交流和研讨,从而构成了一个虚实交融的、动态开放的研究性学习社区;自动的档案袋管理,即自动记录的网络档案袋,可以记录包括师生活动档案、课题档案等等内容,网络档案袋有利于对研究性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管理。

    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项活动的设计方案等,这些都是学生在课题研究中通过自已的实践创造出来的作品。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成果与别人分享的欲望,从而体现自我的价值。但传统的展示活动、报告会等都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这一需要,这就需要寻求更为便捷、满足全员参与的发布途径。网络环境下的成果展示是一种更便捷、满足全员参与需求的成果发布形式。从2002年开始,我们要求我校所有学生课题的成果全部做成网页,发布到校园网上。这不仅能增强同学们运用电脑技术的能力,同时还能做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既在更广的范围进行交流,又有利于学生产生成就感,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到目前为止,我校校园网上有专门的研究性学习成果网页,分20多类,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展示空间。

 

    四、新课程背景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2005年,我省全面进入新一轮课程实验,在新课程背景下的研究性学习如何开展,我们认真进行了思考,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些探索。

由于新课程各科教材都很重视探究性学习,其中蕴涵了许多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因此,研究性学习和学科课程教学结合可以更加紧密。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觉得在高一、高二年级,研究性学习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将与学科课程课题的结合,每周安排一定的课时组织学生参加与学科课程结合的研究性学习;二是组织综合性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集中一段时间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由于与学科课程结合的研究性学习占有一定的比重,因此,综合性研究性学习可以以完成1——2个课题研究即可。高三年级以与学科课程结合的研究性学习为主,不一定强行组织综合性课题研究。

高一、高二年级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可以采用课题叠加的形式,即建议学生围绕一个大的课题,进行几个子课题的研究,几个子课题的研究成果叠加在一起,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研究成果或系列成果。

由于在新课程背景下,与学科课程结合的研究性学习占有一定的比重,因此在课时安排上可以采用比较灵活的处理方法。如与学科课程结合的研究性学习每周安排两课时,还有一课时则相对集中在一起,组织学生每学期利用两天时间(16课时)进行综合性研究性学习的集中活动。如果集中活动的时间不够,还可以利用少量节假日时间作一点补充。对时间需求较多的特殊课题,可以另外安排时间。

在新课程的评价体系中,研究性学习的学分占15个学分,为确保这些学分的实效性,不至于流于形式,必须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监控,综合性研究性学习研究过程必须完整,必须有研究成果(对研究成果的界定要确当),必须有研究记录,这样才能认定学分;与学科课程结合的研究性学习也必须有成果和研究记录,但可以与学科学习评价融合在一起。我们认为,在研究性学习的15个学分中,综合性课题研究可占8——10个学分,与学科课程结合的研究性学习占5——7个学分。

 

我校在研究性学习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和兄弟学校相比,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特别是在新课程背景下的研究性学习的形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争取取得新的成绩。

 

 

[ 打印文章 ]